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GOODBYE!
漢 ︎︎︎ EN
Contact ︎︎︎ 聯絡
Support ︎︎︎ 贊助
About ︎︎︎ 關於
Exhibition
Current ︎︎︎ 當期
Archive ︎︎︎ 歷年
Artist ︎︎︎ 藝術家
Workshop ︎︎︎ 工坊
Residency ︎︎︎ 駐村
News ︎︎︎ 新聞
Shop ︎︎︎ 販售
Gallery & Studio
GOODBYE!
漢 ︎︎︎ EN
Contact ︎︎︎ 聯絡
Support ︎︎︎ 贊助
About ︎︎︎ 關於
Exhibition
Current ︎︎︎ 當期
Archive ︎︎︎ 歷年
Artist ︎︎︎ 藝術家
Workshop ︎︎︎ 工坊
Residency ︎︎︎ 駐村
News ︎︎︎ 新聞
Shop ︎︎︎ 販售
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is a nonprofit art space and creative education centre. The space is temporarily closed.
This website has served as an online archive since 2022.
©2014-2024
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展期: 10/03 - 10/12/2014
開幕: 10/03/2014, 1-5pm
地點: FOGSTAND @ 花蓮,臺灣
什麼叫作「切碎」cut-up技法?
「切碎」此ㄧ說法和技術,最早於1920年代達達主義藝術家於藝術創作時,偶然實驗創作作品時,為了達到重新建構新詞彙和文字而運用的手法之一。直到1950末,1960年初,由威廉·S·柏洛茲(美國「垮掉的ㄧ代」(Beat Generation) 作家)普遍使用而使為流行至今,作為藝術創作的ㄧ種手法之一。
另外ㄧ種跟「切碎」(cut-up) 技法類似的創作手法叫做「折入」(fold-in)技法:
• 「切碎」(cut-up) 技法:將ㄧ整串連續性具有意義詞彙的句子挑選出來而後剪碎或是挑有意義的詞彙分別剪斷,然後再將這些被剪碎的字、句重組排列出新的具有前後關係的文字出來。如:Tristan Tzara的詩作「達達主義詩」
• 「折入」(fold-in)技法:將兩張具有連續性文章的紙張(每行行句需ㄧ致),然後垂直置中對齊對折,接著將兩張對折的紙合併,然後閱讀因為對折而合併過後所產生的新紙張上面所產生的新字句。如:「第三心智」。
特別感謝
花蓮舊書舖子、花蓮家扶中心、嘉里村參與志工、工作坊學員等人
開幕: 10/03/2014, 1-5pm
地點: FOGSTAND @ 花蓮,臺灣
什麼叫作「切碎」cut-up技法?
「切碎」此ㄧ說法和技術,最早於1920年代達達主義藝術家於藝術創作時,偶然實驗創作作品時,為了達到重新建構新詞彙和文字而運用的手法之一。直到1950末,1960年初,由威廉·S·柏洛茲(美國「垮掉的ㄧ代」(Beat Generation) 作家)普遍使用而使為流行至今,作為藝術創作的ㄧ種手法之一。
另外ㄧ種跟「切碎」(cut-up) 技法類似的創作手法叫做「折入」(fold-in)技法:
• 「切碎」(cut-up) 技法:將ㄧ整串連續性具有意義詞彙的句子挑選出來而後剪碎或是挑有意義的詞彙分別剪斷,然後再將這些被剪碎的字、句重組排列出新的具有前後關係的文字出來。如:Tristan Tzara的詩作「達達主義詩」
• 「折入」(fold-in)技法:將兩張具有連續性文章的紙張(每行行句需ㄧ致),然後垂直置中對齊對折,接著將兩張對折的紙合併,然後閱讀因為對折而合併過後所產生的新紙張上面所產生的新字句。如:「第三心智」。
特別感謝
花蓮舊書舖子、花蓮家扶中心、嘉里村參與志工、工作坊學員等人
「沒有了語言,就沒有了文化!」
之所以以「語言」為概念作為工作坊內容設計的參考,主要是因為立霧工作坊期望從這樣的活動設計當中,探討「語言對於差異性和在同種互享象徵意義下的開放度」。從這樣的工坊活動中,特別以當地原住民學童及青年學子作為主要參與互動的對象設定,為的是希望能夠教育新ㄧ代原住民學童及青年學子,在主流語言文化下,如何思考及看待自身原民語言文化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以「藝文教育推廣」的前提下,立霧工作坊嘗試創新並以「實驗性」和「概念性」的方式,關注並提出原民語言逐漸消逝的事實以及從這樣的過程中,反覆不斷地提醒青少年對於自身語言及族群文化的保存重要。
從「語言」此字彙本身的意義解釋出發開始,立霧設計ㄧ系列「街頭語言游擊隊」創作工作坊課程活動,主要在於希望透過這樣的創作過程,讓學生了解「語言」本身可能造成文化或是社會的各種異同性。以更開放的角度和立場,以「後歷史性」的角度,透過當代藝術概念與視覺藝術創作方式,讓學生體認「語言」的失落可能造成另外ㄧ個世界的遺失。
此創作計劃主要是針對社區部落孩童,以遊戲和藝術創作方式傳遞語言爲延續文化重要的ㄧ部分,主要對象為年齡較大的兒童及青少年,目的是為了能讓部落社區青少年能了解語言的重要之於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性,同時更能了解現今原民語言為部分傳承之重要文化遺產之一。
之所以標題命名為「街頭語言游擊隊」,是因為我們想跳脫傳統語言教學方式,用更自由不拘的方式,與當代年輕世代文化及喜好結合,以原民語言重新替換原本既存已知的媒體文化產品之語言內容,可能包括(但不限於)重新詮釋流行漫畫、西方好萊塢流行電影預告片重新配音等,藉由影像重組的概念,將文字、影像分開再於拆解、重組,以學生自行發揮創作,重新透過「新建語言」詮釋對於「語言」的認知。
第ㄧ階段我們將以陪伴大、小朋友成長都熟悉的漫畫書做爲創作的題材之一。
之所以以「語言」為概念作為工作坊內容設計的參考,主要是因為立霧工作坊期望從這樣的活動設計當中,探討「語言對於差異性和在同種互享象徵意義下的開放度」。從這樣的工坊活動中,特別以當地原住民學童及青年學子作為主要參與互動的對象設定,為的是希望能夠教育新ㄧ代原住民學童及青年學子,在主流語言文化下,如何思考及看待自身原民語言文化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以「藝文教育推廣」的前提下,立霧工作坊嘗試創新並以「實驗性」和「概念性」的方式,關注並提出原民語言逐漸消逝的事實以及從這樣的過程中,反覆不斷地提醒青少年對於自身語言及族群文化的保存重要。
從「語言」此字彙本身的意義解釋出發開始,立霧設計ㄧ系列「街頭語言游擊隊」創作工作坊課程活動,主要在於希望透過這樣的創作過程,讓學生了解「語言」本身可能造成文化或是社會的各種異同性。以更開放的角度和立場,以「後歷史性」的角度,透過當代藝術概念與視覺藝術創作方式,讓學生體認「語言」的失落可能造成另外ㄧ個世界的遺失。
此創作計劃主要是針對社區部落孩童,以遊戲和藝術創作方式傳遞語言爲延續文化重要的ㄧ部分,主要對象為年齡較大的兒童及青少年,目的是為了能讓部落社區青少年能了解語言的重要之於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性,同時更能了解現今原民語言為部分傳承之重要文化遺產之一。
之所以標題命名為「街頭語言游擊隊」,是因為我們想跳脫傳統語言教學方式,用更自由不拘的方式,與當代年輕世代文化及喜好結合,以原民語言重新替換原本既存已知的媒體文化產品之語言內容,可能包括(但不限於)重新詮釋流行漫畫、西方好萊塢流行電影預告片重新配音等,藉由影像重組的概念,將文字、影像分開再於拆解、重組,以學生自行發揮創作,重新透過「新建語言」詮釋對於「語言」的認知。
第ㄧ階段我們將以陪伴大、小朋友成長都熟悉的漫畫書做爲創作的題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