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立霧工作坊,於2014年五月在台灣花蓮嘉里村(部落)內正式營運,以經營獨立自由藝文創作及分享為主,做為在地化國際當代藝術展演、藝文教育空間。2014年至2017年於臺灣獲國藝會藝文環境推廣及發展類贊助。2018年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獲安迪沃荷視覺藝術基金會贊助,由中路當代藝術藝廊(Midway Contemporary Art)代辦。2019年再度於臺灣獲國藝會藝文環境推廣及發展類贊助。自成立來,分別陸續策劃台灣與國際交流的展演機會(如:FOGSTAND &&&&&&、h.am、和、xxoo、方寸之地等)、駐村計畫及系列公眾活動(如:台灣電影於美國聖保羅市放映、藝術家作為「原」住民駐村分別邀請台灣、新加坡和美國的三位女性藝術家來台駐村等)、具實驗前瞻性的工作坊專案等(如:街頭語言游擊系列、社區工坊系列等),以提供台灣及國際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及對藝文學習有興趣之弱勢青少年互相交流學習之機會和平台。
任務/使命
ㄧ、主要是以「教育」、「分享」、「支持少量化及獨立性」、「專案導向」及「支持社區在地發展及少數族群及文化」做為藝文推廣及發展之原則及前提。
二、藉由實體及虛擬平台,以深植社區教育及發展為考量,引入國際交換的藝文創作,以活化在地文化和藝術。
三、提供各種免費展覽、活動、講座或是工作坊,以鼓勵社區及在地民眾參與,希望以藝文推廣方式,深耕並拓展美學教育深度及廣度。
四、服務內容以國內外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爲前提,希望揉和當地藝文,同時於展覽活動期間,伴隨相關之各式活動及工作坊,多元培植並吸引民眾了解當代藝術教育。
五、常設視覺藝術圖書資料館,含攝影、設計、視覺藝術相關圖書、電子資料、月刊、期刊等,供民眾限館內免費使用借閱及查詢資料,以教育當代視覺藝術為目的。
願景
ㄧ、定期舉辦國際藝術展演機會,以台灣和國際當代創作為主,作為台灣與國際交流的藝文平台。
二、不定期舉辦專案計畫(如講座、工作坊、駐村等),免費提供居民參加與講師或主持藝術家或主持創作工作者互動,以回饋當地居民和提高弱勢族群青少年對藝文訊息接收的觸及率,間接培養未來對藝文創作發展興趣。
三、常設視覺藝術圖書資料館,由專職人員管理,定期整理更新館藏資料,供對當代藝文資訊有興趣之民眾參閱,限館內免費使用借閱及查詢資料,以教育當代視覺藝術為目的。
成員
立霧工作坊主要由ㄧ群對當代藝術推廣有興趣和熱情的志工及團隊所組成。團隊成員包含視覺藝術家、視傳設計師、程式設計師、攝影師、作家、講師、藝文教育工作者、就讀藝文創作/理論/管理/設計相關學生、社區民眾等。
主持人及創辦者
陳雯俐 (營運總監)
Darren Tesar (節目總監)
行政助理及空間管理 (臺灣)
江節美
空間成員 (美國)
Brandon Cramm
Justin Cramm
實習 (臺灣)
鄧曉蔚 (2015-2017 )
實習 (美國)
Claire Decklever, Kyleah Rusch (2018)
Gemma Weston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