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GOODBYE!
漢 ︎︎︎ EN
Contact ︎︎︎ 聯絡
Support ︎︎︎ 贊助
About ︎︎︎ 關於
Exhibition
Current ︎︎︎ 當期
Archive ︎︎︎ 歷年
Artist ︎︎︎ 藝術家
Workshop ︎︎︎ 工坊
Residency ︎︎︎ 駐村
News ︎︎︎ 新聞
Shop ︎︎︎ 販售
Gallery & Studio
GOODBYE!
漢 ︎︎︎ EN
Contact ︎︎︎ 聯絡
Support ︎︎︎ 贊助
About ︎︎︎ 關於
Exhibition
Current ︎︎︎ 當期
Archive ︎︎︎ 歷年
Artist ︎︎︎ 藝術家
Workshop ︎︎︎ 工坊
Residency ︎︎︎ 駐村
News ︎︎︎ 新聞
Shop ︎︎︎ 販售
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is a nonprofit art space and creative education centre. The space is temporarily closed.
This website has served as an online archive since 2022.
©2014-2024
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展期: 1/18 - 5/19/2020
開幕: 1/18/2019, 1-5pm
地點: FOGSTAND @花蓮,臺灣
趨光
邱承宏
邱承宏生於臺灣花蓮(1983年生),目前現居及工作於花蓮。2008年畢業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他的創作多以裝置、雕塑的方式呈現,就像是進行一場考古探險般,他善於挖掘生存時空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並透過抽象的手法重新演繹那些被合理化及設計過的邏輯規則,將它們生動地重塑,藉此發展出一套巨大的記憶修補術。近年重要展覽包含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2016)、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聚落「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2016) 、關渡美術館個展「九色鹿」(2015)、法國La Gaîté lyrique數位影像中心、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西班牙索菲雅皇后美術館「巴黎/柏林/馬德里國際影像藝術節」(2015)、英國「利物浦雙年展:城市聯盟」(2012)、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re)「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2012)、法國里昂Olivier Houg畫廊「活體詩學」聯展 (2011)、義大利熱那亞克羅奇當代藝術館「台灣當代藝術展」(2011)、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館「台灣響起-超隱自由」(2010) 聯展等。
影片作品參考連結 #1 — The Marble Workers
影片作品參考連結 #2 — Kwan Yi
作品連結由邱承宏提供。
我想白鴿來,來的卻是大黃蜂
加里禮·皮區
加里禮·皮區現居及創作活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坡尼斯市,為新興創作藝術家。2018年畢業于美國公立威斯康辛州斯托特大學純藝術系。求學期間表現優異,於校內屢獲聯展邀請。近期展覽及活動包含藝術家個人創作書籍被明尼蘇達州明尼亞坡尼斯市沃克藝術中心收藏、美國公立威斯康辛州斯托特大學藝術家駐村個展、明尼蘇達州明尼亞坡尼斯市Second Shift Curatorial Project 「身體/建構系列二」聯展等。
現場文宣
開幕: 1/18/2019, 1-5pm
地點: FOGSTAND @花蓮,臺灣
趨光
邱承宏
邱承宏生於臺灣花蓮(1983年生),目前現居及工作於花蓮。2008年畢業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他的創作多以裝置、雕塑的方式呈現,就像是進行一場考古探險般,他善於挖掘生存時空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並透過抽象的手法重新演繹那些被合理化及設計過的邏輯規則,將它們生動地重塑,藉此發展出一套巨大的記憶修補術。近年重要展覽包含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2019)、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2016)、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聚落「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2016) 、關渡美術館個展「九色鹿」(2015)、法國La Gaîté lyrique數位影像中心、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西班牙索菲雅皇后美術館「巴黎/柏林/馬德里國際影像藝術節」(2015)、英國「利物浦雙年展:城市聯盟」(2012)、泰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ngkok Art and Culture Centre)「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2012)、法國里昂Olivier Houg畫廊「活體詩學」聯展 (2011)、義大利熱那亞克羅奇當代藝術館「台灣當代藝術展」(2011)、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館「台灣響起-超隱自由」(2010) 聯展等。
影片作品參考連結 #1 — The Marble Workers
影片作品參考連結 #2 — Kwan Yi
作品連結由邱承宏提供。
我想白鴿來,來的卻是大黃蜂
加里禮·皮區
加里禮·皮區現居及創作活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坡尼斯市,為新興創作藝術家。2018年畢業于美國公立威斯康辛州斯托特大學純藝術系。求學期間表現優異,於校內屢獲聯展邀請。近期展覽及活動包含藝術家個人創作書籍被明尼蘇達州明尼亞坡尼斯市沃克藝術中心收藏、美國公立威斯康辛州斯托特大學藝術家駐村個展、明尼蘇達州明尼亞坡尼斯市Second Shift Curatorial Project 「身體/建構系列二」聯展等。
現場文宣
立霧工作坊非常興奮地公布2020年開始第ㄧ檔的視覺展覽於臺灣花蓮空間重新展出。此次展覽邀請花蓮當地的臺灣藝術家邱承宏及來自美國中部藝術家加里禮·皮區(Galilee Peaches)分別在此地點不同空間內展出兩位個別的系列創作作品。兩位藝術家展出的作品分別包括影像創作、雕塑、油畫、墨刻、攝影等。
在邱承宏「趨光」個展中,展覽取用行為學中的趨光性(phototaxis)一詞,是生物對於光的靠近或遠離的趨性,藝術家試圖從「光」轉喻為一種對於當代世界中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藉由錄像與浮雕裝置作品,試圖在不同空間重新詮釋對於建構物質的主體性、感知意識等,以貫穿這些不同時空脈絡的地點,拼湊出一段關於記憶和現實層疊的旅程。
在浮雕作品「植栽」中,藝術家運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窗景畫面,並將裡面的植物與光影變化重新雕刻在木板上,並搭配電影中的旁白,重新錯置在空間中,如同在空間中的絮語般,交織出一條未知與理性、仿生與複製之間的路徑。在錄像作品「大理石廠工人」中,藝術家將大理石礦場中的廢氣工作車加以修復改造,並在車身裱貼金箔,透過工人推動的過程中重新接合一些不同的地點,試著透過金箔反射的光將礦場機具與物件中相互映照,在彷彿營照夢境中的漫遊,無語透露出今昔相比之反差及思愁感。在錄像裝置「觀音」裡,乃是藝術家對於礦業思考的延展,在影片中,鏡頭時而呈現刻磨觀音像的局部特寫,或是一些小昆蟲與植物的畫面,有機的生物對應著無機的石材,但從另一面來看,也彷彿是短促的生命對應著一種永恆的精神層次。
藝術家邱承宏試圖以時間殘影,跨越歷史時空,遠觀或近看,重新發現及探索過往因地域性所產生的人造加工品,在不同的詮釋下,產生或遠或近的疏離或是熟悉感。
而在加里禮·皮區(Galilee Peaches)的「我想白鴿來,來的卻是大黃蜂 (Wasps come when I ask for pigeons)」個展中,主要展出ㄧ系列墨刻畫、油畫、雕塑、攝影照片等作品。該系列墨刻畫過去曾經被當作信件,以表現某種創作形式可轉換為其他使用用途的能力 — 作為表達奉獻的物件。被當作信件的創作打開後再寄回,以非正式的方式展現暴露在具有濕度的環境中。在展出的其中兩幅油畫,油墨滲入至淡粉色的棉布上,展現溫暖鮮明的視感,透露被曙光及他者碰觸的懷舊感。她以黏土及紙創作出可以回想過去古代具功能性的人造加工品,藉由相機在她自家及工作室將這些創造出的人造加工品加以記錄下來,將這些人造加工品重新賦予新的記憶和歷史,在不斷更新的環境中獨自呼吸和老去。
在邱承宏「趨光」個展中,展覽取用行為學中的趨光性(phototaxis)一詞,是生物對於光的靠近或遠離的趨性,藝術家試圖從「光」轉喻為一種對於當代世界中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藉由錄像與浮雕裝置作品,試圖在不同空間重新詮釋對於建構物質的主體性、感知意識等,以貫穿這些不同時空脈絡的地點,拼湊出一段關於記憶和現實層疊的旅程。
在浮雕作品「植栽」中,藝術家運用科幻電影中出現的窗景畫面,並將裡面的植物與光影變化重新雕刻在木板上,並搭配電影中的旁白,重新錯置在空間中,如同在空間中的絮語般,交織出一條未知與理性、仿生與複製之間的路徑。在錄像作品「大理石廠工人」中,藝術家將大理石礦場中的廢氣工作車加以修復改造,並在車身裱貼金箔,透過工人推動的過程中重新接合一些不同的地點,試著透過金箔反射的光將礦場機具與物件中相互映照,在彷彿營照夢境中的漫遊,無語透露出今昔相比之反差及思愁感。在錄像裝置「觀音」裡,乃是藝術家對於礦業思考的延展,在影片中,鏡頭時而呈現刻磨觀音像的局部特寫,或是一些小昆蟲與植物的畫面,有機的生物對應著無機的石材,但從另一面來看,也彷彿是短促的生命對應著一種永恆的精神層次。
藝術家邱承宏試圖以時間殘影,跨越歷史時空,遠觀或近看,重新發現及探索過往因地域性所產生的人造加工品,在不同的詮釋下,產生或遠或近的疏離或是熟悉感。
而在加里禮·皮區(Galilee Peaches)的「我想白鴿來,來的卻是大黃蜂 (Wasps come when I ask for pigeons)」個展中,主要展出ㄧ系列墨刻畫、油畫、雕塑、攝影照片等作品。該系列墨刻畫過去曾經被當作信件,以表現某種創作形式可轉換為其他使用用途的能力 — 作為表達奉獻的物件。被當作信件的創作打開後再寄回,以非正式的方式展現暴露在具有濕度的環境中。在展出的其中兩幅油畫,油墨滲入至淡粉色的棉布上,展現溫暖鮮明的視感,透露被曙光及他者碰觸的懷舊感。她以黏土及紙創作出可以回想過去古代具功能性的人造加工品,藉由相機在她自家及工作室將這些創造出的人造加工品加以記錄下來,將這些人造加工品重新賦予新的記憶和歷史,在不斷更新的環境中獨自呼吸和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