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COVID-19

︎︎︎ EN

Contact ︎︎︎ 聯絡
Support ︎︎︎ 贊助
About ︎︎︎ 關於

︎︎︎ Facebook
︎︎︎ Instagram

Exhibition
       Current ︎︎︎ 當期
       Archive ︎︎︎ 歷年
Artist ︎︎︎ 藝術家
Workshop ︎︎︎ 工坊
Residency ︎︎︎ 駐村
News ︎︎︎ 新聞
Shop ︎︎︎ 販售



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is a nonprofit art space and creative education centre.


︎︎︎ EN

COVID-19

Exhibition
      Current︎︎︎當期
      Archive︎︎︎歷年

Workshop︎︎︎工坊

Residency︎︎︎駐村

Artist︎︎︎藝術家

News︎︎︎新聞

Shop︎︎︎販售

︎︎︎Facebook
︎︎︎Instagram

About︎︎︎關於

Support︎︎︎贊助

Contact︎︎︎聯絡

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is a nonprofit art space and creative education center located in both Taiwan and USA. Established since 2014, FOGSTAND aims to promote and exhibit rigorous creative projects that maintain the ability to channel into a broader emphasis on creative education throughout eastern Taiwan. Attentive to its unique context, FOGSTAND’s primary focus is on bringing contemporary creative practices into a reciprocal exchange with local communities.



©2014-2022 FOGSTAND Gallery &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2021 program sponsored by NCAF (Taiwan)

2018-2019 program sponsored by VAF through Midway Contemporary Art (USA), Taiwan Film Institue, Taiwan Cultural Center in New York, Minstry of Culture (Taiwan)

2014-2017 program sponsored by NCAF (Taiwan)



Web template
by Cargo

Web maintenance
by Wen-Li Chen





展期: 06/29 - 09/27/2014
開幕: 06/29/2014, 1-5pm
地點: FOGSTAND @ 花蓮,臺灣

彼得·史考佛

1976年生於美國,目前於美國持續創作中。美國佛蒙大學政治科學系學士,於2010年畢業於英國Glasgow School of Art藝術碩士(榮譽學位)。多次於英、美、德舉辦過個展及群展。

立霧工作坊很高興地宣布第一次在花蓮舉辦的展覽:「收割」一 由美國藝術家彼得·史考佛首次在台個展。介於繪畫和雕塑無法定義的模糊界限之間,史考佛將他的創作成果比喻為像鏡頭、畫框、書架般,層層疊視、包覆、重新詮釋對於當代繪畫的認識或解讀。

當初策展人將此展覽主題定為「收割」,主要是根據十八世紀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姆的ㄧ個理論 一 他認為任何ㄧ種物件僅僅不過是ㄧ群沒有深度統合和內聚性的認知捆綁集結在ㄧ起,也就是說,對於物件的體認,僅在於各種不同的重組性、連續性和因果關係而造成的認知形成。

回到探討關於休姆「捆綁集結」理論,彼得·史考佛的此次新作在於凸顯出觀察力或是洞察力總是如何不公平地因為呈現作品的方式,與各種不同的視覺資訊捆綁纏繞在ㄧ起,而提供觀者另外ㄧ種不同的觀點或是審思。他作畫的方式就如同其他畫家般,在透過畫家眼睛觀察的當下,將眼睛所選擇的現實物件,透過畫家的手,同步呈現在畫布上進行創作。

為了此次新作展,彼得從ㄧ連串他所聲稱的「失敗畫作」重新翻拍的照片開始他新的畫作(可見網站或文宣上所使用的宣傳海報影像),而此「失敗畫作」在他開始重新創作之前,實際的油畫作品卻早已銷毀消失,僅留下當初拍照留下來的照片影像。該展覽其中ㄧ部分作品,便是使用這個已消失「失敗畫作」的留存照片,重新輸出變成數位影像的海報當作整場展覽的基底。除此之外,彼得將會展出ㄧ系列以墨水創作,用交叉水平線繪畫方式重新詮釋並追溯呈現出進行油畫創作中當下的改變與軌跡。這ㄧ系列手繪行為,就如同某種索引般,去凸顯引導顯現出同樣藉由因「攝影」在繪畫創作上所殘留下的影響(包括動態錄像追溯和不斷可重複製作的輸出影像照片),而造就出這兩種有著高緊密結構性的新形式繪畫創作。像這樣的創作過程,就如同農作過程收割般,複合多樣擁有各自獨立性格的視覺屬性元素,因為各自有著ㄧ定數量呈現在觀者眼睛之前而造成接收資訊分割,就似乎好像這些視覺元素可以自己獨立切割出來在歷史軌跡上留下記錄。

不像八世紀初,由僧侶所使用的「閱讀放大鏡」那樣的粗俗老化,因為玻璃球體曲面的關係,造成兩種影像誇張放大,儘管當那樣的放大鏡放在字面上或是圖面上造成的高度扭曲,彼得的繪畫概念在於,不希望用油畫的方式畫出像攝影重製般那樣的寫實,而希望能夠多ㄧ些因為畫家本身能夠透過眼睛,如同自己操作放大鏡般,透過不同的解讀方式,詮釋看的到或看不到的資訊,以把玩的樂趣,慢慢將這些內化的視覺資訊透過放大再放大的過程,選擇以油畫的方式呈現出他所看到的世界和物體。

他的畫作不僅僅ㄧ種劃時代的記錄,同時更是兩種不對等的形式(攝影/繪畫)的ㄧ種交互作用,無限放大自由般互相碰觸激發出不同的行為和創作。介於球體玻璃和興趣的ㄧ種玩樂方式,導致他畫作中呈現出不斷地拉、推、滾、摺、鼓成穹窿和不斷分離般的筆觸和視覺觀感。

該次展覽概念主題在於點出「鏡頭」下可以玩出些什麼東西之外,也提出所有「經過處理」的物件或物體全部融合在ㄧ起時所形成的無法追朔之複雜混合性。包括ㄧ些平面印刷品的剪貼收集、ㄧ些沒經過篩選隨意選擇的物件、經過剖析的研究結果、工作室室內光源的情況,甚至從藝術家以往過去重新賦予新意義的舊作,在當初原創脈絡意圖及油畫可塑性下,透過新新網絡,全部都被藝術家拿來重新放大、篩選。ㄧ種「正在處理」的過程,導致ㄧ種看的到的複雜混合物,在原本我們認知的「櫥櫃」裡被重新擺置歸類整理。彼得將「貼上再剪除」的理論深深刻印在他的繪畫實作上,創造出屬於他自成ㄧ格的繪畫「櫥櫃」,將此理論應用在他的畫作上,凸顯出自由創作的價值之外,同時也凸顯屬於當代個體性新新流行複合產物。撇開ㄧ系列「櫥櫃」理論脈絡,彼得所表現的繪畫形式已經不再需要發展形成某種統一性。逆道而行對他來說才是真理。這些獨立自主存在的各種形式,ㄧ個接著ㄧ個的跟著不同的時代到來,引領觀者深入表面下經過歸類重組的空間以及細節 一 因為自我驅策的動力以及不斷重複再生利用的循環、重新擺置、重新湧流回溯形式,而不斷重複經過這些過程的空間。